来源:世界金融论坛 时间:2022年7月15日
第五届世界金融论坛(WFF)暨金砖国家与全球治理论坛于2022年7月9日至10日在深圳前海成功举行。此次论坛以“历史的十字路口:世界的变革、重塑与未来”为主题,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迈克尔·斯宾塞、新开发银行行长马可·特罗约、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所长亚当·波森、圣彼得堡国立经济大学校长伊戈尔·阿纳托列维奇·马克西姆等国际知名人士以及国内学术大家朱光耀、李稻葵、樊纲、张宇燕、屠光绍、王忠民、于学军、徐步、韩永文、肖耿、巴曙松、管涛、黄仁伟、贾庆国、胡必亮、李晓等专家学者和嘉宾与会,旨在推动改革完善全球治理体系,促进金砖国家进一步深入合作,并聚焦世界经济复苏和新增长新发展。
在为期两天的论坛上,来自全球300余专家学者和嘉宾以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参加论坛,围绕国际格局和全球治理的深刻变革和演变、金砖国家与全球经济金融治理、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和人民币国际化、全球经济复苏和新增长新发展、金砖国家金融合作、世界团结合作应对全球性挑战、深港金融合作与跨境人民币创新应用的探索与路径等七大主题发表演讲并深入探讨交流。
论坛9日上午的开幕演讲和主旨演讲环节由世界金融论坛秘书长、金砖智库主任冯兴科主持。中国财政部原副部长、世界金融论坛和金砖智库首席顾问朱光耀在开幕演讲中表示,当前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地缘政治危机以及以价值观划线,构筑小院高墙,分割全球生产链、供应链、价值链,以及美国等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急转弯”等多重因素的叠加冲击,世界正处在一场全球性系统危机的过程之中。面对这场二战结束之后最为严重的系统性危机,需要世界上所有国家认识到维护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任务的紧迫性、严峻性和重要性,特别是主要经济体应该本着相互尊重、和平共处、互利共赢的精神,及时进行政策沟通协调。七国集团机制已经被历史所证明无法体现时代的精神,无法凝聚全球应对危机的合力。目前,全球唯一有效的机制是G20机制。纵观全球,只有G20机制可以起到引领世界并战胜二战之后最为严重的系统性危机的能力。
新开发银行行长马可·特罗约在视频开幕演讲中表示,全球化正变得越来越碎片化,新兴经济体在全球化蜕变的过程中虽然面临一定程度的脆弱性,但是新兴经济体在全球GDP当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这也全球带来了新的发展道路和路径。越来越多的新兴经济体国家正在全球事务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一个管弦乐团当中参与演奏的人越多,这首曲子就越美妙。全球各国携手共同推进全球化发展,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之间加强相互合作,特别是在基础设施和可持续发展等重要领域加强合作,将推动全球的高速发展。
全国社会保险基金理事会原副理事长、深圳市金融稳定发展研究院理事长、金砖智库学术委员会主席、世界金融论坛副主席王忠民在视频开幕演讲中表示,当数字化来临时,任何一条产业链都有全球化的分工,数字化可以将所有的生产转变为服务,应该用数字化产业链来分析全球产品及产业逻辑。当数字化逻辑、数字服务覆盖全球数字产业链的原料端、设备端、制造端、服务端、资本端,就可实现最低成本、最大赋能的成长。深圳数字化产业链给目前全球化产业链发展和新场景应用提供了新的参考模式。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习近平外交思想研究中心秘书长徐步在视频开幕演讲中提到,当前大国博弈日益激烈,地缘政治安全更加突出,世界和平稳定发展面临重大威胁。发达经济体激进货币政策加大世界经济衰退风险,全球经济发展不平衡拉大南北鸿沟,美等发达国家逆全球化举措扰乱全球经济复苏势头,乌克兰危机等地缘政治安全事件严重冲击能源、粮食及矿产品等稳定供应。危机会带来失序,也将催生变革。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加速演进,全球经济正处于新旧动能转换和结构调整关键期,我们要努力从困难中把握机遇,推动全球经济稳定复苏、稳步增长。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院长樊纲在视频开幕演讲中表示,世界地缘政治冲突,疫情大流行,金融动荡,通货膨胀高企,世界经济面临着衰退风险,气候变化进一步恶化等等,这一系列的问题是对全世界,特别是对发展中国家的重大挑战。面对这些问题和挑战,如何维护全球化、维护多边主义的世界治理格局,这是发展中国家应该共同面对的一个重要任务。金砖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新兴市场国家之间应该进一步加强交流和合作,使得彼此合作机制更加完善,使多边主义的治理结构得到巩固,使全球化进程不会被逆转,使得新兴市场国家得到更好的发展。
在接下来的高端对话环节,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院长、世界金融论坛学术委员会主席李稻葵和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著名经济学家迈克尔·斯宾塞就“世界向何处去”为题进行一场高端对话。迈克尔·斯宾塞表示,世界的确正在经历去全球化的过程,这是非常令人担忧的。美国的过渡政策以及域外法权的实施会削弱人们对美元的信心,未来会有很多人尝试用其他国际货币取代美元的传统地位。人民币会变得越来越重要,会成为全球贸易和金融体系中一个更重要的力量,这种趋势会继续,这会让世界走向多极化的体系。如果美国在国际环境出现更多的制裁,其实对美元的强势走强是不利好的。
世界金融论坛学术委员会主席、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院长、新开发银行首任经济学家李稻葵在与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著名经济学家迈克尔·斯宾塞的高端对话中表示,中国经济体量很大,在全球举足轻重,中国在全球化进程中完全可以以一己之力推动一些事情,让其他国家看到全球化进程应该继续并且能够继续,而且全球化进程的继续是对所有人都好的。“因为我是中国的学者,所以我也一直致力于推动这种观点,希望能够让中国继续沿着全球化的进程上发展,希望中国能够成为全球化继续深化的一个范例。”李稻葵说。
9日上午的主旨演讲环节,中国证监会原副主席、世界金融论坛和金砖智库高级顾问、上海发展研究基金会荣誉会长屠光绍在论坛现场以“全球金融体系变动与中国金融制度型开放”为题发表演讲。屠光绍表示,金融制度型开放是中国制度型开放的重要内容。中国从过去的商品开放、要素开放,到现在进入到制度型开放的阶段,当然是在坚持要素开放的同时,坚持推进制度型开放。这体现了中国通过坚持开放、扩大开放、深化开放,从而为全球化和全球经济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在推进中国金融制度型开放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上海所在的长三角、深圳所在的大湾区以及海南自贸港等重要区域的引领作用。要发挥好重要的平台和合作机制的引领作用,比如说金砖国家合作机制、RCEP、一带一路。要发挥好重点领域在金融制度型开放中的引领作用,比如全球可持续发展、数字金融和金融科技、ESG投资。在这些重点领域,中国要做好制度型开放,做好与国际制度、标准的对接。
“积极参与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是中国主动适应全球经济新格局和世界关系新变化、加强与世界深度互动的战略问题。”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世界金融论坛和金砖智库高级顾问韩永文在主旨演讲中指出,当前,中国经济已深度融入世界经济,应积极参与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例如,加强与金砖国家和周边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协调,找准和周边国家深化互利合作的契合点。
中国银保监会原副部长级干部于学军在主旨演讲中表示,当前通货膨胀正成为影响全球经济增长的最大因素,除了人们普遍担忧的衰退、滞胀等问题外,极有可能引发严重的金融危机。追溯起来,这与布雷顿森林体系之后所形成的国际货币体系、金融治理直接相关。他认为,正在全球不断蔓延扩展的通货膨胀,与20世纪70年代由美国引发的全球性通货膨胀相比,有很多相似之处。未来,应促使全球金融治理更加平衡、更加稳定。
9日上午主题演讲环节的议题为全球金融治理的未来、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和完善、金砖国家深化金融合作、粤港澳大湾区创新融合发展和深圳前海的角色与任务等。此环节由此次论坛的联合主办方上海发展研究基金会的副会长兼秘书长乔依德主持。
世界银行中国局前局长、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郝福满在本环节主题演讲表示,很多国家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代表性很弱,不能匹配自己的国家经济实力,比如中国、俄罗斯,这就导致今天国际金融体系治理的问题亟待解决。现在我们需要金砖国家的新开发银行成为一个新的机制,来弥补发展中国家在全球金融机构和机制中代表性不够的问题。我们需要中国加入更多的传统的发展机构,比方说我们要考虑增加中国在世界银行里边的投票权。
欧洲智库布鲁盖尔高级研究员、香港科技大学客座教授艾西亚·加西亚·埃雷罗在主题演讲中表示,疫情后最严重的全球治理的问题之一是如何为新兴市场国家解决融资问题,以帮助新兴市场的发展,并且处理疫情带来的巨大的债务问题。现在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各个国家如何来携手解决问题,各个国家要更好地在G20等国际框架下找到一个新的解决方案。希望中国和其他的一些金砖国家可以共同携手引领这个世界的新的金融格局的重构,能够真正地为国际金融治理格局带来新的解决方案。
广州商学院校长、吉林大学横琴金融研究院院长兼首席经济学家李晓以“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应当避免地缘政治陷阱”为题发表主题演讲。李晓表示,应避免国际货币体系的地缘政治化,使其向着基于全球产业链发展趋势的方向发展。他分析认为,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方向应该是克服“债务人逻辑”,恢复“债权人逻辑”。
“未来国际货币体系的调整趋势,将不是大国货币彼此间的替代,而是多个大国货币的并存。眼下,应避免IMF边缘化,增强其全球金融治理职能。”李晓表示,恢复和增强IMF的全球金融治理职能是包括金砖国家在内的所有国家共同努力的方向。
深圳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局长何杰以“深圳经济、金融的展望”为题发表主题演讲时表示,深圳40年以来年均经济增长大概20.7%,地均产值全国最高,是一个高度集约化发展的城市。深圳“十四五”规划框架下的未来展望是在构建金融安全区的前提下进一步深化金融改革开放,推动“金融+”战略,打造四个中心,即全球创新资本形成中心、全球金融科技中心、全球可持续金融中心、国际财富管理中心。就金融业支持实体经济,深圳做了很多创新,比如在2020年推出“金融方舟”项目,把受困行业企业进行编组,进行针对性救助。2022年,我们又推出一个“金融驿站”项目,目前深圳全市6个区已经建了27家金融驿站,进一步加大金融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全力支持困难商业和小微企业纾困发展,以推动经济的恢复发展。
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深圳前海蛇口片区管委会副主任、深圳市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管理局(前海综合保税区管理局)副局长文娉以“前海的发展历程与未来展望”为题发表主题演讲时表示,前海十年来经济社会发展生机勃勃。2021年前海GDP达到了1755亿,税收收入、实际利用外资、固定资产的投资分别比2013年增长了108倍、19.6倍和3.5倍,目前前海累计注册的港资企业也达到了1.19万家,实际利用外资占了全市的50%,已经发展成为与香港的关联度最高、合作最紧密的深港合作的重要平台。
9日下午论坛第一个环节是关于“金砖国家与全球治理”主题演讲和圆桌对话。此环节的议题包括美对俄经济金融制裁将产生的影响和结果、俄乌冲突与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和全球经济金融稳定、新冷战与金砖国家的应对等。此环节由世界金融论坛秘书长、金砖智库主任冯兴科主持。
圣彼得堡国立经济大学校长伊戈尔·阿纳托列维奇·马克西姆在主题演讲时表示,在全球竞争加剧、贸易战、战争和局部冲突的背景下,金砖国家能够保持紧密经济和外交联络,这将成为多极化新时代非常重要的部分。俄罗斯非常愿意紧紧地与金砖国家团结在一起,并且保持与金砖国家的紧密合作。金砖国家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来构建多极化的世界,建立国际经济和政治的新秩序。
巴西金砖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员Paulo Esteves在主题演讲中表示,金砖国家的抱团是为了避免未来的世界成为一个冷战之后的世界。金砖国家应该强化彼此间的合作,以保证金砖国家的内部合作可以惠及各国。金砖国家还需要更多的发展,不能将金砖组织当成新的制衡西方的筹码。
复旦大学“一带一路”及全球治理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黄仁伟在主题演讲中表示,目前,美国的美元霸权变成了美元的武器化,它可以用来制约、制裁别的国家,最后以实现美国利益。这样的话,美元就有了两重性,既是世界货币,又是国家货币。这种双重属性导致美元的内在矛盾尖锐。美国贸易逆差、联邦债务、通货膨胀的问题愈发严重。为了避免这些问题,“去美元化”已成为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重大议题。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贾庆国在主题演讲中表示,目前,竞争和对抗依然是中美关系的主线,中美之间的合作即使有也非常的有限。“现在的中美关系,意识形态的竞争逐渐形成,军事上的对抗正在出现,经济上的关系虽然依然密切,但是增长势头已经缓慢,高科技脱钩和部分经济脱钩的趋势已经形成。冷战虽然还没有完全到来,但是似乎已经不太遥远。”贾庆国说。
印度著名中国问题专家、尼赫鲁大学东亚研究中心主任谢钢(Srikanth Kondapalli)在主题演讲中表示,IMF应该要进一步提升它的话语权,以帮助全球更好地集合各国的力量,不断地推动经济的发展。金砖国家和其他国际机构应不断携手以解决很多发展中国家目前面临的发展问题,以增进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繁荣。“我们希望有更多本地化货币发展。这需要更多信用机构积极参与,确保各方利益可以得到更大程度保护。”谢钢说。
论坛9日下午第二个环节是圆桌对话,对话主题是:全球化的未来与全球新增长、新发展。主要议题包括全球化的未来、全球经济复苏和塑造新的增长和发展、全球气候危机和粮食危机、粤港澳大湾区与全球化等。此环节由此次论坛的联合主办方重建布雷顿森林体系委员会的执行长马克·乌赞主持。
马克·乌赞在本环节主持时首先表示,新冠疫情之后,各个国家都在尽可能努力重塑经济的发展,但在目前全球经济发展过程中,很多国家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包括供应链危机、金融货币危机、食物能源危机,并持续受到目前全球地缘政治动荡的影响。“对于全球的政策制定者而言,是否能够帮助和引领各个国家穿越经济发展的低谷,从而为未来的发展特别是经济的发展奠定一个稳定的基础,这对目前世界经济发展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点。”马克·乌赞说。
北京师范大学“一带一路”学院执行院长、世界金融论坛和金砖智库学术成员胡必亮表示,经济全球化一定会继续,并且一定会往前发展。经济全球化虽然会有一些形式上的改变和变化,但它的深度、实质性的影响只能是越来越大。粤港澳大湾区要坚持做好深化改革,更加扩大开放,构建一个更高标准的市场经济体系和更加高水平、高质量的对外开放的体系,要利用“一带一路”构建更高水平的全球的产业链、价值链。
上海大学特聘教授、拉美研究中心主任江时学表示全球化是不可能逆转的。金砖国家可以通过推动全球金融治理和全球贸易治理等方式为全球新增长和全球新发展做贡献。“为了实现这一点,金砖国家必须最大限度地强化共识,用一个声音说话。”江时学说。
阿斯塔纳国际金融中心首席经济学家亚历山大·范德普蒂表示,应该对全球化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不能过度夸大全球化的作用。目前全球化的新形势实际上有利于促进包容性的全球经济。“一带一路”倡议、发展可再生能源、数据流动以及物联网和各种基础设施都将有助于推动一种新形式的可持续发展的全球化。
中国银行首席研究员、世界金融论坛和金砖智库高级研究员宗良表示,全球化的趋势不会终结,将来会向新型全球化的方向发展。金砖国家应引领全球求同存异、合作共赢的新潮流,构建更加安全、成本更低的全球产业链,努力为全球提供一个可信赖的、安全的全球资产及支付体系,反对货币成为武器,为推动全球稳步前行和完善全球治理注入正能量。
“金砖国家不但有共同的利益基础,也有共同的战略需求。”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副院长、全球共同发展研究院副院长赵可金表示,金砖国家应当在全球的经济治理体系改革中“握指成拳”,共同服务全球治理体系改革,推动经济全球化向着公正合理、包容创新的方向发展。同时,坚持开放性的合作方向,通过制度型开放来释放红利,让地方政府、企业、媒体、大学、智库等参与进来,形成适应新型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力量。
瑞银资产管理部门主管Massimiliano Castelli表示,从更长远来看,未来全球化会被进行调整和重新适应,而不应该是逆全球化的进程。只要资本还能够在全球跨境进行自由的流动,最终还是会促进全球化的进程。如果是去全球化,世界会再次进入到严重的通货膨胀。所以去全球化是不可行的。
央行储备管理专家Ousmene Mandeng表示,俄乌冲突让我们重新考虑全球经济的走向,全球化的未来应该是更加去中心化,更加碎片化。实际上,就全球货币体系而言,货币从来没有完全意义上被全球化过,因为美元一直占据主导地位。“我觉得未来也许全世界会采用同一种货币,这就可能会出现一个新的全球的货币体系,应该致力于让今天的国际货币体系变得更加全球化,而不是朝着另外一个方向走。”Ousmene Mandeng说。
南非标准银行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杰里米·史蒂文斯表示,金砖国家作为国际组织,金砖国家的目标应该是促进金砖国家与其他新兴国家和非金砖国家之间的发展。金砖国家必须持续寻找更好的方式和方法,为增大发展中国家的话语权和影响力而做出贡献。南非也愿意更大范围地参与扩大发展中国家的话语权。这不仅仅关乎国际公平和正义,也将推动金砖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欧美同学会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徐洪才表示,关于未来的全球化规则体系,金砖国家要自觉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全球治理体系,应该遵守现行规则和体系的前提下,合作推进有关治理制度和规则的完善。
论坛首日下午的第三个环节为金砖国家新工业革命伙伴关系暨金砖+全球青年领袖30人创新计划发布。此环节重点讨论了金砖国家新工业革命伙伴关系,并正式发布了由世界金融论坛、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商学院、云南大学印度研究院等共同合作的金砖+全球青年领袖30人创新计划,旨在加强金砖+全球青年领袖在新科技、新经济等方面的研究、交流与合作。本环节由世界金融论坛秘书长、金砖智库主任冯兴科主持。
阿根廷罗萨里奥国立大学当代国际关系史正教授、阿根廷国家科技研究委员会高级研究员爱德华多·丹尼尔·奥维多在本环节发言中表示,如果要改变国际秩序的话,必须是要有一定的权力,这个权力主要是大量的物质和非物质元素,也就是包括经济、政治、科技、军事、文化、教育、人力资源等综合性指标在内的综合国力。原来的世界秩序都是通过战争来改变的,现在的世界秩序,不仅可以通过战争,还有很大的希望可以通过和平方式改变。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发展中国家所所长、世界金融论坛和金砖智库高级研究员王友明表示,当前国际格局最大的特点就是乌克兰危机引发全球治理体系产生结构性震荡。新形势下,金砖在全球治理中的角色比任何时候都更为显著、更为独特,金砖必须为全球安全治理建立护栏,不能任由美西方肆意进行各种脱钩性、破坏性的动作。金砖国家将继续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以应对美国“拉帮结派”式的伪多边主义,维护全球的安全和稳定。
厦门市金砖办副主任李铭表示,金砖国家新工业革命伙伴关系创新基地的建设是习近平主席着眼全局、面向未来发出的引领金砖国家务实合作的重大倡议,是推进金砖国家更紧密合作,强化新工业革命伙伴关系的内在要求和重要载体,也是落实新工业革命伙伴关系的重要抓手,是深化金砖务实合作的崭新平台。
就金砖+全球青年领袖30人创新计划,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常务副院长潘庆中在演讲中提到,希望更多的全球青年人加入进来,解决今天我们所面临的各种各样的经济、金融、全球治理的问题。云南大学印度研究院副研究员胡潇文和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商学院院长牛华勇分别对金砖+全球青年领袖30人创新计划和金砖国家青年交流机制提出了建设性建议。
第五届世界金融论坛暨金砖国家与全球治理论坛在9日晚设置了一场夜话活动。此次夜话活动分为以“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与人民币国际化”为议题的主旨演讲环节和以“全球金融治理与重建布雷顿森林体系时刻”为议题的对话圆桌环节。此次夜话云集张宇燕、亚当·波森、巴曙松、Barry Eichengreen、周强武、管涛、乔依德、黄海洲、保拉·苏巴奇、王永利、许合意等国际国内大家,就当前全球流动性、汇率、资本流动问题与各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国际货币体系改革未来的方向、人民币国际化、新开发银行在未来的角色等话题展开了深入探讨与交流。此环节由世界金融论坛秘书长、金砖智库主任冯兴科和中国财政部金融司原司长、世界金融论坛和金砖智库学术成员孙晓霞分别主持。
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张宇燕表示,未来十多年国际货币体系形成以美元、欧元、中国元为三种货币为支柱的局面是大概率事件。尽管中国元日益受到重视,比如2022年5月IMF将人民币在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中的权重从10.92%上调至12.28%,但美元、欧元、中国元三种货币为支柱的国际货币体系局面不会马上实现。中国元成为国际货币之一的话,目前还有许多条件要满足。历史地看,在国际货币体系多元化过程中,可能还会有反复,但大势是国际货币体系将朝着三足鼎立的方向发展。我国金融货币治理的内部体制机制要不断健全完善,金融市场要进一步深度开放,特别是把国债打造成全球源本抵押品之一等等,都是未来推动中国元国际化要做的一些基础性的工作。
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所长亚当·波森表示,美国制裁俄罗斯之后,欧元的走向是非常不明朗的。未来世界有可能会出现取代美元国际霸权的一个替代货币,但即使出现这样一个替代货币,这个过程和进程应该也是会比较缓慢的。这种替代货币会慢慢逐渐地成为一个储备的货币,因为它会受到政治等情况影响,特别是受到中美关系和中美博弈的影响。“我觉得从理想状态上来讲,美国和中国最终会同意去合作,而不是对抗。中美不会在金融上面有更多的对抗,我觉得中美会一起和世界银行以及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合作并朝着比较理想的方向去努力。”亚当·波森说。
新开发银行副行长兼首席行政官周强武表示,新开发银行成立已七年,如今看,从投资规模、投资效益,与气候努力方面,新开发银行几乎兑现了所有预设目标。未来五年,新开发银行将积极同其他一些潜在成员国进行磋商,按照渐进、地域平衡原则,持续推进扩员工作。新开发银行将继续提供量身定制的解决方案,为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经济治理完善过程中争取与自身实力相称的代表性和话语权。
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香港交易所董事总经理兼首席中国经济学家巴曙松表示,人民币国际化进程需要离岸的人民币市场与在岸的市场形成良性的互动。到底人民币国际化是以在岸市场为主还是以离岸市场为主,可能实际上是一个互相推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同时要发展风险管理工具,包括发展国债期货、人民币期货等等风险对冲工具,使国际投资者在投资人民币资产并管理好风险的时候有工具选择,这样才能让国际投资者放心地去扩大投资。
中银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管涛谈到,人民币国际化要实现它的发展潜力需要做好三个方面的事情:第一要做好中国自身的事情,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做强国内经济,做好国内金融体系建设,提升金融监管有效性,完善金融基础设施,这是非常关键的。第二要统筹发展和安全,审慎地推进制度型金融开放,这是人民币国际化行且致远的重要制度保障。第三是要继续实施灵活的汇率政策,加快境内外汇市场的发展。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Barry Eichengreen表示,希望中国和美国能够妥善地处理双边关系。如果中美出现比较严重的决裂,可能要比新冠疫情或者俄乌冲突给全球经济造成的破坏更大。中美应该妥善地解决地缘政治的问题。当中美相向而行的时候,我们会看到更多中美两国的共赢。当前国际货币体系变革的当下,中国可以考虑将外汇储备换成欧元或者日元等,当然这个前提是未来一些敏感问题上不会有巨大的变化。“总之必须要合理地进行多样化的储备,中国可以在中立国家的货币中持有储备。”Barry Eichengreen说。
论坛9日晚上的圆桌对话以“全球金融治理与重建布雷顿森林体系时刻”为题,主要讨论的议题包括:美元的危机与“特里芬悖论”难题、SDR如何进一步发挥作用、金砖国家如何完善CRA机制、金砖国家如何加强金融合作、离岸人民币金融市场等议题。中国财政部金融司原司长、世界金融论坛和金砖智库学术成员孙晓霞主持本环节。
上海发展研究基金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乔依德表示,全球金融治理,实际上和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密不可分。当前,美元武器化伤害了美元的声誉,也给其他货币带来了一定的机遇,但对于“人民币国际化”、“弯道超车”等观点需保持冷静。“现在有人提出全球开始进入布雷顿森林体系Ⅲ的货币秩序的新观点,我个人的观点很清楚,现在并不是所谓的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Ⅲ的时机。”乔依德说。
伦敦玛丽女王大学国际政策研究所、国际经济学教授保拉·苏巴奇表示,谈到布雷顿森林体系,更重要的问题是如何去改革完善,而在改革和完善中的一个关键问题就是国际合作。我们要确保国际货币体系能够帮助大家共同平衡、包容性的可持续发展。过去这些年,世界银行、IMF等多边组织机构并没有很好地反映和体现发展中国家的话语权。这是一个根本的矛盾。
“我们的终极目标就是经济可持续发展,而国际性的关键问题就是我们要共同的合作,以应对诸多的挑战,比如应对气候变化、能源转型、全球健康危机,以及全球贫富不均,这些问题的解决都需要国际合作以及国际力量的携手应对。”保拉·苏巴奇表示,重建布雷顿森林体系实际上是要重塑一种重要的国际合作,以改善当前的国际货币体系,让它变得越来越好。
中国银行原副行长、世界金融论坛和金砖智库学术成员王永利指出,国际货币体系亟需深刻变革,其方向应是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保持货币金融体系的稳定。“当前全球以一个国家的主权货币当作全球的中心货币,这个国家可能又在全球里边有更多的利益的诱惑,更容易让它超发,由此也产生了非常严重的问题。所以国际货币体系亟需要深刻的变革。但是国际货币体系变革的方向不应该是颠覆货币的本质。”王永利说。
东盟与中日韩宏观经济研究办公室(AMRO)首席经济学家许合意表示,布雷顿森林体系本身对于发展中国家是不平等的,这就需要G20等框架下,加强全球财政治理和货币治理,为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带来更多的包容性的发展。SDR可以为新兴市场带来流动性以及更多的投资机会,这对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而言,是非常重要的。
中金公司董事总经理黄海洲表示,全球货币体系的锚定物是有问题的。如果锚选得不当,全球产业可能会回到老的产业,继续发展石油,而不会布局前瞻性的新兴产业。从全球货币锚的角度来出发,我们应该锚定新技术和新能源,朝这个方面进行前瞻性的产业布局。“我们要对新技术采取一个拥抱的态度,并稳妥地推进一些变革,我相信我们是有可能达到布雷顿森林体系Ⅲ的。”黄海洲说。
论坛10日上午以“深港金融+科技合作与跨境人民币的新路径”为主题展开研讨。此环节云集肖耿、韩永文、李晓、朱旭峰、江时学、余凌曲、郭濂、翟晨曦、黄直、敬云川、邵丽萍、姚辉亚等官产学嘉宾代表,围绕建设深港“双城”国际金融中心,加强深港金融合作,推进跨境人民币创新应用等主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交流。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高等金融研究院政策与实践研究所所长、香港国际金融学会主席、世界金融论坛和金砖智库学术成员肖耿在本环节主旨演讲中表示,中国面临“两套循环”,其中最关键的就是货币,“两套循环”包括基于人民币的属于内循环的在岸市场体系和基于港币的属于外循环的离岸市场体系。当前亟须在内地的在岸与港澳的离岸之间建立双循环的衔接带。这个衔接带就是“特区中的特区”,也就是深港深度合作“经济特区”。
“解决方案实际是一种制度创新,以现代精准数字监管技术为手段,创建互补多赢、相互嵌入式的深港深度合作‘经济特区’”。肖耿表示,在深港深度合作“经济特区”,香港的制度可以嵌入到内地,利用内地的物理空间、人才资源、市场资源。内地的制度也可以嵌入香港。这样可以大大加快两地的深度合作。
“如果这个思路可以落地,对国家、对深圳、对香港乃至大湾区的战略意义是极其深远的。如果我们这个方案可以落地,全球的跨国公司都有可能来大湾区,因为他们来大湾区可以用香港的制度优势、深圳的产业和物理空间及资源优势,这两方面结合,可以说是世界上史无前例,就像张五常先生讲的,深港有可能会成为世界经济的中心。”肖耿说。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执行院长兼全球可持续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朱旭峰在主旨演讲中首先讲述了科技治理的目标和科技治理的主要原则,接着分析了粤港澳大湾区有大量的科技发展优势,包括区位优势、产业链优势、金融资本优势、智力与人才优势等。至于如何推动粤港澳成为科技治理高地,朱旭峰建议:一是营造区域产业集群和创新土壤;二是加强科技发展的国际合作;三是参与科技治理的国际规则制定,提升话语权。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金融发展与国资国企研究所副所长余凌曲在主旨演讲中表示,人民币国际化不仅是香港的机遇,也是深圳的机遇,而且一定是深港可以重点合作的领域。“我们要探索香港境外离岸市场和深圳境内离岸市场这种新型的深港金融合作模式。”余凌曲就此表示,要利用自由贸易账户等制度创新成果,打通深港之间离岸人民币资金通道。深港之间要合作开发一些专属性的离岸金融产品,更好地服务走出去的中国企业和“一带一路”建设。要更好地发挥前海合作平台的试验田作用,在全国率先探索境内离岸市场的制度创新。
世界金融论坛和金砖智库高级研究员、国家开发银行原行务委员郭濂在主旨演讲中表示,深港科技金融创新合作非常重要。从金融品种来看,中国科技金融的品种和方法,已经超过全世界科技金融之和。但实际上我国科技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一直没有真正得到解决。他表示,地方政府支持科技企业要灵活、要变通,中国地方政府应该学习硅谷、斯德哥尔摩等国外经验,政府应“主动出手”,大力支持科技企业发展。
科大讯飞高级副总裁兼CFO段大为、新华基金董事长翟晨曦、标普信评首席执行官黄直、廊坊银行董事长邵丽萍、美国汇盛金融管理公司首席经济学家陈凯丰、北京市高通律师事务所主任敬云川、微众银行科技创新产品部负责人姚辉亚、乐信集团副总裁黄健斌、海南自贸港金融发展中心理事长张旗等二十余位嘉宾分别围绕深港金融+科技合作主题进行了发言和深入交流。
至此,为期两天的2022年第五届世界金融论坛暨金砖国家与全球治理论坛圆满收官。
第五届世界金融论坛暨金砖国家与全球治理论坛由世界金融论坛组委会主办、前海金融控股有限公司承办,金砖智库、重建布雷顿森林体系委员会、上海发展研究基金会联合主办。
Copyright 2017 http://www.worldfinanceforum.org.cn/版权所有 京ICP备1805011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