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晓理:“一带一路”是促进全球经济复苏的中国方案
来源:世界金融论坛 时间:2018-07-02
国家发展改革委社会司司长、“一带一路”规划牵头起草人欧晓理
2018年6月30日,由金砖智库(CBGG)和重建布雷顿森林体系委员会(RBWC)共同主办发起的首届世界金融论坛在北京举行。首届世界金融论坛围绕“第四次工业革命、一带一路与国际金融新秩序的未来”这一主题,主要探讨在当今世界新一轮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背景下,世界金融秩序的未来以及世界金融可能取得的成果。
在论坛上,国家发展改革委社会司司长、“一带一路”规划牵头起草人欧晓理表示, “一带一路”是习近平主席源于对世界形势的观察和思考提出来的重大国际合作倡议。这个倡议刚提出来的时候国内外都在分析议论其内涵,各种解读都有,有的认为它是为了解决中国区域发展的不平衡问题,是一个区域发展战略。有的人解读为“一带一路”是为了解决中国的产能过剩问题,当然还有一些很幼稚的解读,比如说有人说这是中国的新马歇尔计划,还有人说是中国最大的援外计划。但是随着这个时间的推移,人们对“一带一路”的认识又将深刻和全面,世界金融论坛这一环节的主题“一带一路”与全球治理新动力,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我曾应一本杂志的邀请写了一篇文章,题目是《举“中国方案”践大道之行》,在文章中我提出“一带一路”是促进全球经济复苏的中国方案,是增进不同文明互学互鉴的中国智慧,是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中国担当。文章实际上是从三个不同层面谈了我对“一带一路”深刻内涵的理解。就“一带一路”与全球治理,我认为“一带一路”是中国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主动作为,体现了一个负责任大国的担当。”欧晓理谈到。
欧晓理表示,中国在全球治理体系的角色是经过了一个不断调整的过程,新中国成立以后到20世纪70年代比较长的时间内,中国处于当时美苏主导的国际体系之外,没有能够充分参与到国际治理中来。上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和中国对外战略的调整,中国开始逐步地融入国际体系,并开始主动地参与到国际事物中来。90年代到2012年前后为适应全球化的迅猛发展和中国国内改革开放的需要,中国以更积极开放的姿态参与到全球治理中来,提升了参与全球治理的广度和深度,成为全球治理体系的主动参与者和建设者。2010年后,我国参与全球治理的广度和深度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开始主动为全球性问题的解决提供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成为推动全球治理模式朝着更公平合理方向变化的重要力量。也就是说中国从最初有利于国际体系的旁观者到国际自信和规则的被动融入和遵循者,再到现在信号的全球治理体系的建设性参与者和积极的引领者,参与全球治理的广度和深度得以极大的提升,参与的领域得到了极大的扩展,参与的态度发生了积极的变化。
欧晓理表示,当今我们正处在世界,我们所处的世界正在经历新一轮的大发展、大调整、大变革。人类面面临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依然很多,在这些共同问题,需要国际社会去共同应对。而“一带一路”的提出就体现中国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智慧,为实现更公平合理的国际秩序提供了正能量和行动力,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新愿景。之所以这么讲,是因为“一带一路”的核心价值理念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一带一路”的建设原则是共商、共建、共享。“一带一路”建设的目标是构建一个更加美好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然后这正是打造一个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所必须遵循的理念、原则和目标。因为世界命运应该由各国共同掌握,国际规则应该由各国共同书写,全球事务应该由各国共同治理,发展成果应该由各国共同分享。当然,由于各国体量不同,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因此他们做的贡献和发挥的作用可能有所不同。但在这其中大国应该有大国的责任和担当。不能仅仅为一国私利,肆意任性,到处掀桌子。说句不好听的话到处掀桌子就是耍流氓,所以大国应该为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谅伙伴关系,营造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构筑崇尚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而作出努力。“一带一路”就是中国为此做出的努力,它体现了大国的责任和担当。也正因为此,“一带一路”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的赞誉。
Copyright 2017 http://www.worldfinanceforum.org.cn/版权所有 京ICP备1805011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