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N

刘守英:目前最重要是休养生息 民生问题是重中之重 处理地方债要制度化 土地融资功能要保留 但土地和房地产坚决不能回老路

来源:世界金融论坛  时间:2023年4月17日

2023年2月17日,由世界金融论坛主办、金砖国家与全球治理智库和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学术支持的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学术研讨会暨世界金融论坛2023北京峰会在北京金融街举办。此次学术研讨会以“危机、挑战、信心、应对—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动与中国经济的展望与政策”为主题邀请官产学各方权威嘉宾进行深入研讨和交流。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刘守英在会议上做主旨发言。

关于对最近的经济形势的感受,刘守英表示,他的总体感受是企业现在不是没有信心,企业家内在是想去做大做强的,但是现在主要有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不知道下一步做什么。第二个问题,一些重点行业的预期破坏不是短时间内能够恢复的。

刘守英表示,目前,整个国民经济循环不畅通。不畅通主要表现出两个问题:第一,市场不通。市场在整个国民经济活动中起的作用越来越弱,市场在连接国民经济的循环中作用变弱了。第二,体制成本上升。疫情带来大量的体制回归,整个监管包括基层组织官员都是抗疫上来的,这样带来的结果是他只会管,只会治理,但是怎么样提供好的环境是不够的。

刘守英表示,目前,要关注老百姓生计问题。一方面是企业倒闭,一方面很多百姓工作没有了。“老百姓经济压力非常之大,经济压力最主要的表现就是他的收入来源减少,他没有更多的收入来源以后,老百姓今天过了以后,不知道明天会怎么样,老百姓预期非常不好。”刘守英说。

刘守英表示,目前地方政府债务非常高,地方债问题的处理要制度化。地方债跟地方项目、地方发展是高度关联在一起的,如果把地方债这块斩断,地方发展的杠杆就没了,所以地方债的处置一定要非常小心。

“我自己的建议,首先避免恶化,不能让整个地方债像脱了缰野马一样扩张。第二,制度化,地方债务跟它的经济发展、投资之间要有更好的政策评估,有制度化的政策来支撑这件事。现在一弄,就是谁的债谁抱走,他抱不走的,怎么抱得走?就放在那儿。短期来讲,已有的债务在目前恢复时期先展期往后,一些恶性举债要防止,另外就是制度化。”刘守英说。

就当前我国经济面临的问题,刘守英给出了自己的建议:第一,未来几年休养生息是第一位的。中国整个底层的活力是非常强的,现在需要有一个非常宽松的环境,让大家为自己谋生路。

第二,关于土地和房地产的问题,坚决不主张回老路。房地产和土地问题,首先的问题是土地融资功能还是要保留的,不能把土地抵押融资功能一次性切断。土地升值来保持融资对于整个房地产市场和政府的融资市场是有意义的,但是需要制度化,要跟它未来的土地增值预期挂钩,而不能没钱就拿一块地抵押,这不能干,不能回到过去这条路,要从转轨模式走向转型模式,不能把整个土地和房地产市场完全押在工业经济的终端。

第三,要重视产业链的生态环境。产业链所谓的转型升级的最后结果就是把很多中低端切掉了,留了一个所谓的高端在那儿,这导致整个产业链环节完全被破坏掉了,这是非常危险的。实际上很多传统产业也是在不断升级的,这是产业链本身的生态环境。

第四,要关注大量小经济的发展,以及中小企业、民营经济的发展。不要老是盯着大的企业,大的国企,民营小的经济如果不能恢复的话,整个国民经济是恢复不了的。

刘守英最后表示,民生问题是重中之重的问题。三年疫情,实际更重要的是民生受到了打击,老百姓受到了影响,弱势群体像农民面临很大的问题。“我去珠三角看,看不到原来农民工招工的景象了。现在短期三五年之内,大家一定要把心态放平下来,不要太急,让整个机体有一个恢复时间,恢复方式就是不要做过于极端的措施,避免为下一轮经济发展留下很多后遗症。”刘守英说。

以下为刘守英老师在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学术研讨会暨世界金融论坛2023北京峰会上的主要发言内容

 刘守英.jpg

目前最重要的是休养生息 民生问题是重中之重

文 | 刘守英

非常高兴参加由世界金融论坛举办的此次会议。目前从经济形势来讲,我是年前年后跑了不少地方,我以为很多企业在三年期间会死掉,结果没有死掉,基本见面第一句话会说:还活着。那么我结合最近的经济形势谈一点自己的感受。第一点,都在讲全力拼经济,现在问题是谁在拼经济?拼什么?怎么拼?开了很多会议,高官从省一级到县一级政府官员都很积极,都到企业去看,大家都很关心企业。现在企业到底是什么情况?我自己总体感受企业现在不是没有信心,企业家内在是想去做大做强的,但是现在主要有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不知道下一步做什么。企业真的不清楚,到底往哪一步走?现在已经有一定规模的企业对投资下去的风险是不清楚的。他们不清楚下一步哪些是能够看得见的方向,包括数字经济,也不清楚他们的投资回报在哪?数字经济这块怎么能够嵌入到它的生产要素组合里面?他们也搞不清。我们目前数字经济已经占了很大比重,但是到很多实体企业里面,是看不到回报的,企业也不知道干什么。第二个问题,一些重点行业的预期破坏不是短时间内能够恢复的,也不是发几个文件就能恢复的。这种信心的恢复是需要长期的时间,而且需要切实的制度保障。

第二点,整个国民经济循环不畅通。不畅通主要表现出两个问题:第一,市场不通。市场在整个国民经济活动中起的作用越来越弱,市场在连接国民经济的循环中作用变弱了。第二,体制成本上升。疫情带来大量的体制回归,整个监管包括基层组织官员都是抗疫上来的,这样带来的结果是他只会管,只会治理,但是怎么样提供好的环境是不够的。

第三点,老百姓生计问题非常严重。大量中小企业倒闭以后,很多人的工作没有了。一方面是企业倒闭,一方面很多百姓工作没有了。老百姓经济压力非常之大,经济压力最主要的表现就是他的收入来源减少。他没有更多的收入来源以后,老百姓今天过了以后,不知道明天会怎么样,老百姓预期非常不好。

第四点,地方政府债务非常高。我跑了好几个地方,发现地方政府债务基本是跟房地产高度绑定。现在中西部地区,地方政府债务高度依赖于政府项目,基本就是政府项目在支撑这个地方政府的投资和正常运行。我去过的几个地方,县一级债务基本在千亿左右,少的地方不低于200个亿,债务规模非常之大。

第五点,需要高度关注的是疫情和现在心态的变化、价值观、生活方式,以及对于未来的看法。目前,改革开放以后形成的我只要努力就能有收获的劲头都在改变,生活态度、生活方式、价值观都在发生变化。

解决的办法,现在答案就是说各级政府大家开始关注民营经济,关注抓经济,这是一个好事。但是政府从原来一面的防疫转向抓经济,这不还是政府一家在操心。所以我提几点个人建议:

第一,未来几年休养生息是第一位的。中国历史以来好日子的时候基本就是你别去折腾它。中国整个底层活力,他谋生的能力、谋生活的能力和慢慢长大的能力是非常强的。所以我觉得现在需要有一个非常宽松的环境,让大家为自己谋生路。所以目前最重要的就是休养生息,而且不能是短期的休养生息。

第二,疫情三年期间已经断了线的线要接上,最主要的首要的问题是现在关于土地和房地产的问题,我是坚决不主张回老路的。2014年开始采取的一整套政策是试图把原来的这套中断了,我们切了几个东西:(1)土地抵押;(2)住房功能改变,房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3)土地更集中的供应。这套模式基本是把我们原来那套发展模式斩断了,现在带来一个后果在哪呢?后果是地方债没有减少,房地产市场被斩得过狠了,这里包括房地产企业,再就是土地市场更加高度地政府集中,这套东西我觉得不能走老路,但是要从转轨模式走向转型模式,不要用一刀斩断的办法,用转轨模式是转不过去的。

房地产和土地问题首先的问题是土地融资功能还是要保留的,不能把土地抵押融资功能一次性切断。土地在城市化过程中是有升值的规律,土地升值来保持融资对于整个房地产市场和政府的融资市场是有意义的,但是需要制度化,不能把整个土地和房地产市场完全变成所有的东西都往里面装,就会导致地方政府债务包括房地产的泡沫和金融危机。这要制度化,要跟它未来的土地增值预期挂钩,而不能没钱就拿一块地抵押,这不能干,不能回到过去这条路,不能把整个土地和房地产市场完全押在工业经济的终端。这是第一个问题。

第三,要重视产业链的生态环境。关于产业链,在地方调研以后,现在看到的情况是什么呢?有一些地方过急地进行产业转型升级,一个地方形成的产业链是跟它的整个产业链环境高度相关的。产业链所谓的转型升级的最后结果就是把很多中低端切掉了,留了一个所谓的高端在那儿,那整个产业链环节就完全被破坏掉了,这是非常危险的。这里有一些观念,关于高新技术和传统产业,实际上很多传统产业也是在不断升级的,这是产业链本身的生态环境。关于全球贸易产业链,我一直是不大相信,几家打架,最后把全世界的贸易链条打断了。关于外交和政治环境,在目前复杂的国际形势下,如何在外交政策和经济之间形成更好的关联,企业家在世界的布局还是需要有战略的考虑。在中美国际政治环境复杂的情况下,还是要利用传统的做法,就是跟欧洲更紧密的关系,欧洲跟我们有很强的互补性,而且有利于我们产业升级。

第四,要关注大量小经济的发展,以及中小企业、民营经济的发展。大家不要老是盯着大的企业,大的国企,民营小的经济如果不能恢复的话,整个国民经济是恢复不了的。

第五,关于地方债问题的处理要制度化。关于地方债,你跟地方政府谈的时候,最怕的就是现在把所有的责任都归结在基层,觉得地方债都是你瞎搞的,把融资一放就开始借债,不是这样的。现在问题在哪?地方债跟地方项目、地方发展是高度关联在一起的,如果把地方债这块斩断,地方发展的杠杆就没了,所以我觉得这一定要非常小心。我自己的建议,首先避免恶化,不能让整个地方债像脱了缰野马一样扩张。第二,制度化,地方债务跟它的经济发展、投资之间要有更好的政策评估,有制度化的政策来支撑这件事。现在一弄就是谁的债谁抱走,他抱不走的,怎么抱得走?就放在那儿。短期来讲,已有的债务在目前恢复时期先展期往后,一些恶性举债要防止,另外就是制度化。

第六,民生问题是重中之重的问题。现在很多恢复时期的措施还是在往大项目、基础设施投资,但是一定要考虑到这次是疫情的恢复,这里面临最最受打击的,除了我们看到的GDP数据,实际更重要的是民生受到了打击,老百姓受到了影响,弱势群体像农民面临很大的问题。我去珠三角看,看不到原来招工的景象了。我觉得现在短期三五年之内,大家一定要把心态放平下来,不要太急,让整个机体有一个恢复时间,恢复方式就是不要做过于极端的措施,避免为下一轮经济发展留下很多后遗症。

上一篇:管涛:要高度重视美联储紧缩带来的溢出影响 美联储紧缩、美元升值、美债收益率上行将 下一篇:朱光耀、高西庆与美国商界领袖埃文·格林伯格座谈交流

邮箱:info@worldfinanceforum.org.cn

Copyright 2017 http://www.worldfinanceforum.org.cn/版权所有 京ICP备1805011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