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N

胡必亮:“一带一路”给发展中国家带来“福音”

 

     2019年4月22日,由世界金融论坛(WFF)、金砖智库(CBGG)和重建布雷顿森林体系委员会(RBWC)主办的“一带一路”北京合作论坛在北京成功举行。此次论坛是世界金融论坛2019春季主题论坛,主题为“开放、创新、发展、包容、共享”,北京师范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为此次论坛的联合主办单位。北京师范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院长、金砖智库学术成员胡必亮代表主办方在论坛开幕式上做主旨发言。

     胡必亮表示,从经济学角度来说,“一带一路”给全球发展中国家带来了相当大的福音,就是一个福音,否则一直“双缺口”下去,这些国家就没有希望。“我上周刚从埃塞俄比亚回来,一个国家进口一百多亿美金,出口30亿,每年贸易逆差就接近一百亿,他还有什么希望?必须靠相当多外资进去之后培养他的造血机能,所以,埃塞俄比亚非常欢迎和拥抱‘一带一路’,就是这个原因。”

     以下为北京师范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院长、金砖智库学术成员胡必亮发言实录:

     各位嘉宾,大家上午好!很高兴有这个机会跟大家交流,前面几位嘉宾都讲的挺好,我学到很多东西,非常感谢!

     “一带一路”是一个包容性很强的倡议,也是一个包容性很强的实施大方案。在这么大的系统中,哪一件事情最重要?我自己认为,建设“一带一路”就是为了促进全球的互联互通。刚才我特别同意刘尚希院长提到的一点,因为现在是全球化快速发展,但是基础设施跟不上,这是一个分离的状态,每个地方都划成小块,没有很好地联通起来,所以这些地方和全球化没法对接,结果一定会出现发展比较好、受益比较多的地区和国家,也会有受益比较少发展比较差的地区和国家,所以适应全球化的发展,通过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让这些地区和国家在全球得到统一的发展,一定要构建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 “一带一路”构建全球的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重大的发展新机遇。

     首先,我是搞经济学研究的,作为经济学教授,我们都知道,对一个国家的发展而言,基础设施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没有基础设施,你的产业是没法发展的,比如说供水,没有供水基础设施,农业就没法很好发展。供电很重要,没有供电工业,工业是没法发展的。道路桥梁很重要,没有路的话,原材料送不到生产基地,生产基地生产的产品送不到市场。所以如果没有水电路气基础设施的建设,一个国家的经济是不可能有希望的。如果没有基础设施建设,外资也不会来。所以如果没有好的基础设施建设,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几乎是绝望的。当然别的因素也很重要,比如政府、制度等,但是基础设施是硬制约,只有消除这个硬制约,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才会有希望,这是经济学的一个基本原理。

     其次,对于发展中国家或不发达国家而言,如果让这些国家自己掏钱来解决基础设施,这是非常困难的。一个普遍现象就是大量的发展中国家或不发达国家,我们经济学界说的“双缺口”状态,什么叫“双缺口”?贸易是一个缺口,就是贸易是逆差的,大量是进口,出口很少。所以你的出口减去进口是一个缺口,而不是一个顺差。投资也是一个缺口,你用储蓄减掉投资之后也是一个缺口,也是不够的。在这种“双缺口”的情况下要搞基础设施建设几乎不可能。在“双缺口”的情况下怎么促进这个国家的发展,靠他自身很难,一百年、两百年都很难。那就只能靠外资,外资有两种:一种是外部援助,一种是外部的投资。所以这个时候一定要有外面的资金进来,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发展也是这样。所以对“一带一路”诸多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而言,一定要采取各种方式吸引外资进来,打破传统的这种状态,把基础设施搞起来。但是基础设施搞起来一般目的并不是把基础设施单纯做好而已,而是把基础设施做好以后,吸引更多外资来,能够促进它的出口。这样把“双缺口”变成“双剩余”,或者有一个是剩余的,这个国家的造血机制就建起来了。如果这一套建立不起来就非常麻烦。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普遍困难就是“双缺口”,如果没有外来投资,很难有希望。

  1. “一带一路”正好是在很多发展中国家、不发达国家陷于没有希望、甚至绝望的时候,“一带一路”来了。“一带一路”作为一种外资到来了,中国为什么有这样的情况呢?中国是“双顺差”,改变了“双缺口”的状态。靠谁呢?靠我们自己吗?不是的。我们改革初期日本给我们很大帮助,第二个世界银行给我们很大帮助,我曾经在世界银行北京办公室工作过几年,那个时候我们每年用世行的钱,我在的时候一年就30多亿,10年就300多亿美金,在90年代初期的时候有这么多钱相当不错,再加上华侨的资金,三股投资力量帮助中国改变了“双缺口”的状态。我们现在投资是大规模的顺差,我们的外汇储备是大规模的积累,我们国有企业有大规模相当多的剩余,每年赚很多钱,私人老板也有剩余。所以这个时候,中国的资本从投资角度来说,出现了一个相当大的剩余。很多人怀疑中国搞“一带一路”的投资是不是有政治目的?有什么政治目的呢?中国改革开放积累了40年,积累了这么多钱,必须找投资的机会,而相当的发展中国家还处在“双缺口”的状态,中国的钱如果能进到“双缺口”的国家是多好的事,这是从经济学上的一个解释,所以这就是一个互利双赢的。
     
    所以,“一带一路”在这个时候给全球大的发展中国家带来了相当大的福音,从经济学角度来说就是一个福音,否则一直“双缺口”下去就没有希望。我上周刚从埃塞俄比亚回来,一个国家进口一百多亿美金,出口三十多亿美金,每年贸易逆差就接近一百亿美金,他还有什么希望?必须靠相当多外资进去之后培养他的造血机能,这个造血机能多长时间?中国40年,有的发展中国家可能需要50年60年。刚才哈瑞尔达·考利说的,“一带一路”投资的风险很高,这是事实,但这个风险在中国。这不是开玩笑的,很多人批评中国搞“一带一路”,中国花钱都受批评,那我中国就不花钱了,但对于很多发展中国家而言,就没有机会和机遇了如果有国家批评中国,我建议让这些国家花钱投资“一带一路”很多发展中国家试试看。中国在埃塞的投资,中国进出行一个金融机构就接近30亿美金的投资,这些都是长期投资,很长时间才能收回来,并且项目都很大,投资都是几十亿美金,的确风险很高,所以很多发达国家不愿意做这样的事情,只有中国在做。
     
    就投资风险问题,这不是中国一个国家面临的问题,只要对外投资面临这个问题。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所有银行都面临着同样的问题,“一带一路”的风险很高怎么办?我想今天我们金砖智库CBGG“一带一路”基础设施融资专委会的成立,很大的任务就是要寻找解决办法。一方面是融资,一方面是投资,更重要一个方面是要监督管理,要防止风险。
     
    实际上,我们国家开发银行已经作出了很好的试验,有很多的办法,其他国际银行国际金融组织也有很好的经验,但是中国有一个比他们更好的妙招,就是我们中国搞的开发金融,中国开发金融应该对发展中国家融资,特别在“一带一路”的投融资,是一个重大的创举,如果把这套方式用到发展中国家,刚才哈瑞尔达·考利说的那些投资风险,我们在相当程度上可以避免。

    中国这几十年的发展就是用整体打包的开发性金融的方式来推动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如果“一带一路”投资单纯完全看风控“一带一路”不需要搞了,因为全是风险。但如果用开发性金融的中国式的方法搞“一带一路”,这样才能成功,只有这一条路。如果完全按照世界银行亚开行的标准去做,也没有希望,那是标准的西方做法。为什么欧洲、美国不到非洲去因为他们是按西方那一套标准和方法搞,他们认为风险非常大。为什么中国能做?就是因为我们按照开发性金融的我们中国的一套方法搞。但是开发性金融需要当地国家政府配合所以“一带一路”建设,加强当地国家政府的合作,并助力政府治理水平、管理能力的提升以及加强对中国发展模式的理解和交流,就是非常关键,而这一点非常难。所以我认识的一个读过西方经济学博士的人当一个发展中国家的总统,他想跟中国合作,按照西方的方式搞“一带一路”的项目就显得很困难但是如果借助中国的经验,并和中国合作来干,“一带一路”大有可为,我想我说的就是这些,谢谢大家!
     
    据悉,此次“一带一路”北京合作论坛分别设置“一带一路”六周年回顾与未来展望、“一带一路”与第三方市场合作、“中国当前经济形势、外汇市场秩序、大湾区建设与‘一带一路’”、“一带一路”跨境金融合作与风险防范、第四次工业革命技术发展趋势与“一带一路”跨国金融合作创新、“一带一路”食品农产品药品产业合作暨国际标准化等议题。论坛中,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社科院等高校和智库的多位专家学者与国际金融机构代表、国际组织代表、企业家代表、政府官员等近两百名嘉宾就论坛各议题展开深入探讨。金砖智库CBGG主任兼秘书长、世界金融论坛创始人冯兴科和重建布雷顿森林体系委员会执行长、世界金融论坛联合创始人马克•乌赞等分别主持此次论坛。
上一篇:刘尚希:“一带一路”为不确定的世界注入确定性 下一篇:哈瑞尔达·考利:“一带一路”投资有必要加强风险评估和风险防控

邮箱:info@worldfinanceforum.org.cn

Copyright 2017 http://www.worldfinanceforum.org.cn/版权所有 京ICP备1805011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