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N

鲁政委:关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四点建议

来源:WFF   时间:2025年4月3日

第八届世界金融论坛年会暨2025世界经济金融形势学术研讨会近日在上海徐汇举行。在2月19日的大会 “气候变化下的碳达峰、碳中和与可持续金融”专题论坛环节,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受邀出席论坛并以“关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四点建议”为题发表演讲。

鲁政委表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可以发挥长三角科技创新活跃、金融要素市场集聚、优质教育资源富集的独特一体化优势,大力发展“湾区经济”。上海作为金融中心有着和长三角创新中心紧密相连的优势,这样更便于产业链和资金链的融合。基于这一特点,建议上海可以大力培育种子基金、风险投资和并购市场。

“当我们过去研究美国的风险投资时,你会发现,即使是私人的风险投资都是在政府种子基金后面投的,而不是在它前面投。我们要根据企业创新不同的阶段,理清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更好地发挥政府和市场的作用。而不是像现在一样,政府投资的风险偏好比市场还要低。”鲁政委谈到。

鲁政委指出,目前在我国,大家都期待科创企业成功后IPO,通过IPO实现私募股权投资的退出。但实际上,根据美国的相关数据,90%多对创新企业的投资基本上不是通过IPO退出的,而是通过卖给了其他企业而实现退出。

“我国创新创业被并购的反而不是特别多,大家经常讲很多股权投资和私募股权投资退不出来,说主要原因是上市条件改变了。如果我们理解了九成以上的私募股权投资的退出是通过并购退出的话,那么就不能归结于上市条件的改变。”鲁政委说。

鲁政委表示,当前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要重视数字金融的发展。就此建议:一是上海要加快建立起运作便利的数据跨境流动机制。数据的跨境流动看起来是个IT的问题,但是实际上是一个地区能否成为金融机构总部(即便是区域总部)聚集的一个非常关键的影响因素。二是要积极争取国际清算银行(BIS)在上海落地金融科技创新中心。

鲁政委建议建立面向全球南方的融资服务中心。就此建议:一是在上海建立“全球南方”或者是“一带一路”国别数据库。二是要推出更为贴合南方国家的国别环境和投资评估体系。三是与“全球南方”国家一起建立债务风险评估与协调中心。

鲁政委最后表示,在全球南方和“一带一路”经济体的发展过程中,基础设施是最大的制约因素。就此建议在上海建立全球南方基础设施项目ESG共识机制。在上海建立全球南方或者是“一带一路”项目的共识机制。当产生争议时,可以利用这个共识机制进行仲裁。

第八届世界金融论坛年会暨2025世界经济金融形势学术研讨会由世界金融论坛、金砖智库、重建布雷顿森林体系委员会主办,浦发银行联合主办,中国金融信息中心战略合作,上海市徐汇区商务委员会特别支持,中保投资协办,于2月18日至19日在上海举办。本次年会以“在危机、动荡、变革的世界中,寻求和平、稳定和增长之锚”为主题,汇聚全球200多位经济金融界领袖、金融机构负责人、专家学者及企业界代表参加。

以下为鲁政委在第八届世界金融论坛年会上的演讲,特此刊发,敬请关注。

鲁政委.jpg关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四点建议

鲁政委

结合今天谈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我主要谈4点看法。第一点,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可以发挥长三角科技创新活跃、金融要素市场集聚、优质教育资源富集的独特一体化优势,大力发展“湾区经济”。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和湾区经济。全球最有名的湾区经济就是硅谷那一片,硅谷离金融中心比较远,金融中心在美国东海岸,创新中心在美国西海岸,那些风险投资家很辛苦,从东边飞硅谷五六个小时去看项目,然后再回去和金融市场那边接洽。而上海作为金融中心有着和长三角创新中心紧密相连的优势,这样更便于产业链和资金链的融合。基于这一特点,我建议:上海可以大力培育种子基金、风险投资和并购市场。

当我们过去研究美国的风险投资时,你会发现,即使是私人的风险投资都是在政府种子基金后面投的,而不是在它前面投。我们要根据企业创新不同的阶段,理清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更好地发挥政府和市场的作用。而不是像现在一样,政府投资的风险偏好比市场还要低。同时,大家都期待科创企业成功后IPO,通过IPO实现私募股权投资的退出。但实际上,如果你观察美国数据,基本上90%多对创新企业的投资不是通过IPO退出的,而是通过卖给了其他企业了实现退出的。我国创新创业被并购的反而不是特别多,大家经常讲很多股权投资和私募股权投资退不出来,说主要原因是上市条件改变了。如果我们理解了九成以上的私募股权投资的退出是通过并购退出的话,那么就不能归结于上市条件的改变。

第二点,建议要充分重视数字金融的发展。因为金融是数据密集的行业,金融交易和金融信息的交流就是数据的跨境流动。

基于这一点,我建议:一是上海要加快建立起运作便利的数据跨境流动机制。很多人不明白为什么不能有更多的国际金融机构把它的总部(不说全球总部至少是亚太总部)放在上海。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数据报送,无法非常便捷地报送给总部。所以,数据的跨境流动看起来是个IT的问题,但是实际上是一个地区能否成为金融机构总部(即便是区域总部)聚集的一个非常关键的影响因素。二是积极争取国际清算银行(BIS)在上海落地金融科技创新中心。截至2025年的1月末,国际清算银行已经在瑞士、伦敦、斯德哥尔摩、法兰克福、巴黎、香港等7个地方设立了创新中心,探索数字货币的应用、跨境支付等。上海可以依托我国在数字人民币方面全球发展靠前的有利地位,吸引BIS在上海的创新中心的设立。

第三点,建议建立面向全球南方的融资服务中心。全球南方的兴起是当今政治格局最为引人注目的变化之一。新开发银行和我国的“一带一路”倡议恰逢其时,在促进全球南方发展的时候,最为关键的问题之一是融资问题。回顾历史,英国能够成为国际金融中心,是由那个时候的全球融资中心在伦敦。美国接棒了伦敦的国际金融中心,因为纽约接棒伦敦成为全球金融中心。当要为全球特别是全球南方提供融资的时候,一个问题出来了,为了降低摩擦的成本,需要增加这些东道国的透明度和有一整套关于融资一旦出现纠纷的解决框架,但是我们这个东西还没有。从A股上市公司披露的数据就可以看到,以2022年作为分水岭,2022年以前,A股上市公司的境外业务的毛利率一直是比境内的低,这印证了以前长久以来的观点,海外的钱不好赚。但是,从2022年开始,中国上市公司的境外毛利率第一次超过了境内,而且趋势总体是上升的。这说明,经过那么多年的努力,出海的路终于被我们踏通了。只要一批踏通了,后面的企业就会更方便。但由此带来的一个问题,从银行的角度,该如何进行国别风险评估?结果一看,所用的国别风险评估框架都是传统西方的框架。以西方的框架去看,感觉全球没有几个放心的经济体,特别是全球南方。但反过来看中国的企业在全球南方生意做得总体还不错。

基于上述情况,我建议:一是在上海建立“全球南方”或者是“一带一路”国别数据库。这个数据库涵盖这些国别基础状况,比如说它到底多大面积,它有什么样的资源,人口情况怎样,它的宏观经济的状况,产业状况,金融相关的统计,到底是资本账户开放的还是封闭的等等。二是要推出更为贴合南方国家的国别环境和投资评估体系。三是与“全球南方”国家一起建立债务风险评估与协调中心。比如我们出去投的项目,没违约都很好,但一旦违约,要怎样解决?所以建立“全球南方”国家债务风险评估与协调中心非常重要。

第四点,建议在上海建立全球南方基础设施项目ESG共识机制。在全球南方和“一带一路”经济体的发展过程中,基础设施是最大的制约因素。在很多基础设施投资的过程中,它的环境、社会影响和纠纷常常困扰着这些项目的开发者,导致项目无法落地。所以,可以依托面向新兴经济体的国际可持续准则理事会(ISSB)北京办公室开始运作,依托ESG全球领导者大会永久落户上海这两个条件,在上海建立全球南方或者是“一带一路”项目的共识机制。当产生争议时,可以利用这个共识机制进行仲裁。

好了,我就提这四点建议,谢谢大家!

上一篇:丝路基金副总经理李洪成:发挥丝路基金优势,推动高质量共建绿色丝绸之路 下一篇:肖耿:从货币的监管媒介与资产定价功能看中美宏观经济政策的博弈 呼吁中国宏观政策应

邮箱:info@worldfinanceforum.org.cn

Copyright 2017 http://www.worldfinanceforum.org.cn/版权所有 京ICP备18050115号-2